东方铃蟾

Bombina orientalis   Boulenger
   

  22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山东青岛(20雄、20雌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体长42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。头体略扁平,头宽略大于头长;吻端圆,略超出下唇,吻棱不显,颊部向外倾斜;鼻孔开向吻背面,位于吻眼之间,鼻间距与眼间距相等;瞳孔心状;无鼓膜,无耳柱骨;颞褶不显;犁骨齿列呈两小团,位于内鼻孔内侧后方,左、右几乎相遇;舌大而圆,周围与口腔相粘连。
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;指短略扁,指端圆,基部有微蹼,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无关节下瘤;掌突2个,外者小。后肢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或眼后,左、右跟部不相遇;趾端圆;雄蟾几乎为全蹼,雌蟾的蹼略逊;内蹠突小,椭圆形,无外蹠突及关节下瘤。
背面皮肤粗糙,满布刺疣;吻部较光滑,上、下唇缘有分散的小白疣,颞部刺疣稀少,体侧及腹面皮肤光滑;雄蟾胸部有分散的小疣。
生活时体背面一般为灰棕色,有的个体在肩部缀有绿色斑块;少数个体背面为绿色,散有不规则的黑斑。上唇缘有黑纵纹,四肢背面有黑横斑;指、趾端橘红或橘黄色。整个腹面有橘红或橘黄色与黑色斑相间较均匀呈醒目的小花斑。液浸标本背面棕黑色,腹面的橘红或橘黄色斑呈黄色或浅灰色。体长23mm的幼蟾腹面橘红色或橘黄色斑多,而黑色斑少。
第二性征:雄蟾前臂略粗,前臂内侧、内掌突和内侧3指黑婚刺密集;趾蹼较发达;无声囊,无雄性线。
卵:成串或单粒贴附于水内石块下(图55∶c);卵径2mm;动物极深棕色、植物极色稍浅。
蝌蚪:第33—35期的蝌蚪,已有后肢芽,全长30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;第42期时,全长34mm,后肢芽长3mm;具四肢的变态期蝌蚪(第42期),全长42mm左右。体短、肥壮,出水孔横裂,位于腹中央,肛孔开于尾基部中央。尾短略尖,尾肌不发达,上尾鳍起自体背中部。液浸标本背面黑灰色,腹面及尾部色浅,尾鳍上有醒目的黑斑点;整个皮肤上有斜行交织的细黑线纹(在放大镜下可见)(图55∶a)。口周围有乳唇突,唇齿式Ⅱ/1+1:Ⅱ,每行唇齿棱上有两排黑色小齿(图55∶b)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,背面刺疣细致密集,整个腹面有橘红色或橘黄色和黑色碎斑,彼此相间较均匀;雄蟾胸部无刺团。

大小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成蟾生活在900m以下的山区;常栖息于小山溪石下或山上小水坑、小块梯田、沼泽地等静水处草丛中,行动迟钝,受到惊扰时,常翻转掌、踉部,暴露出醒目的橘红色和黑色斑,并同时躺下闭眼不动,如像死亡的姿态。背面皮肤在受到异物刺激时,可分泌大量的白色黏液。据邹寿昌等(1991)报道,该蟾在江苏连云港云台山于3月底至4月初出蛰,4月中旬至5月下旬在水中抱对产卵。赵正阶(1984)报道,该蟾在吉林长白山的繁殖期为6月初至6月中旬。刘承钊等(1961a)报道,该蟾在山东地区的繁殖季节为5—7月,产卵百余粒,一般卵粒产于山溪水凼或流溪的石块下。抱对时雄性前肢抱在雌性的胯部,从抱对到产卵一般需时1—2天,卵可以单粒产出,亦可成串产出。据邹寿昌等(1991)在显微镜下观察,卵产出后吸水即膨大,卵外有胶质膜;观察11只雌蟾在室内产卵情况,平均每天产卵3.3(2—5)批,每只产卵为238.3(133—330)粒。卵粒产出后贴附在水内的植物茎叶或枯枝上。据李宗芸等(1991)报道,该蟾受精卵至鳃盖褶闭合期可分为24个期,在18℃±1℃条件下共历时235.11小时。又据赵文阁等(1997)对该蟾早期胚胎发育研究,在实验室内水温为21℃±1.5℃时,从受精卵至鳃盖完成需180.64小时;水温为24℃±1.5℃时,需要148.38小时;水温26℃±1.5℃时,则需112.61小时。由此说明该蟾的早期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温度有密切的正相关。同时观察到绝大多数胚胎的孵化期在鳃血循环期内。
1927年,刘承钊将山东烟台采到的200多只活体带到北京,将一部分放养在西郊北京大学校园水沟内,另一部分放养在西山卧佛寺旁的山溪内。此后,在西山卧佛寺可见到该蟾的成体,现今在香山及其附近的池塘内还可见到该蟾。
东方铃蟾生活在水塘、小山溪及其附近的水坑中,能捕食鞘翅目、半翅目、双翅目和鳞翅目等有害昆虫及其幼虫,对防治农、林、牧业的害虫有一定的作用。在室内易于饲养,可供做实验动物或观赏动物。

生境信息

常栖息于小山溪石下或山上小水坑、小块梯田、沼泽地等静水处草丛中,行动迟钝,受到惊扰时,常翻转掌、踉部,暴露出醒目的橘红色和黑色斑,并同时躺下闭眼不动,如像死亡的姿态。背面皮肤在受到异物刺激时,可分泌大量的白色黏液。
1927年,刘承钊将山东烟台采到的200多只活体带到北京,将一部分放养在西郊北京大学校园水沟内,另一部分放养在西山卧佛寺旁的山溪内。此后,在西山卧佛寺可见到该蟾的成体,现今在香山及其附近的池塘内还可见到该蟾。
东方铃蟾生活在水塘、小山溪及其附近的水坑中,能捕食鞘翅目、半翅目、双翅目和鳞翅目等有害昆虫及其幼虫,对防治农、林、牧业的害虫有一定的作用。在室内易于饲养,可供做实验动物或观赏动物。

繁殖特征

据邹寿昌等(1991)报道,该蟾在江苏连云港云台山于3月底至4月初出蛰,4月中旬至5月下旬在水中抱对产卵。赵正阶(1984)报道,该蟾在吉林长白山的繁殖期为6月初至6月中旬。刘承钊等(1961a)报道,该蟾在山东地区的繁殖季节为5—7月,产卵百余粒,一般卵粒产于山溪水凼或流溪的石块下。抱对时雄性前肢抱在雌性的胯部,从抱对到产卵一般需时1—2天,卵可以单粒产出,亦可成串产出。据邹寿昌等(1991)在显微镜下观察,卵产出后吸水即膨大,卵外有胶质膜;观察11只雌蟾在室内产卵情况,平均每天产卵3.3(2—5)批,每只产卵为238.3(133—330)粒。卵粒产出后贴附在水内的植物茎叶或枯枝上。据李宗芸等(1991)报道,该蟾受精卵至鳃盖褶闭合期可分为24个期,在18℃±1℃条件下共历时235.11小时。又据赵文阁等(1997)对该蟾早期胚胎发育研究,在实验室内水温为21℃±1.5℃时,从受精卵至鳃盖完成需180.64小时;水温为24℃±1.5℃时,需要148.38小时;水温26℃±1.5℃时,则需112.61小时。由此说明该蟾的早期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温度有密切的正相关。同时观察到绝大多数胚胎的孵化期在鳃血循环期内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黑龙江(北安、五大莲池、尚志、东宁、镜泊湖)、吉林(吉林、榆树、汪清、延吉、和龙、蛟河、长白山、哈尔巴岭)、辽宁(沈阳、鞍山市千山、庄河、丹东、本溪、宽甸、东港、岫岩、昌图、桓仁、凤城、海城、清源、新宾)、北京、山东(烟台、崂山、青岛、威海、莒南)、内蒙古(科尔沁左翼中旗、科尔沁左翼后旗、鄂尔春、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)、江苏(连云港市云台山);